(單擊圖片 可看大圖)
此器整體為隆顴吸腮的人面形狀,縱4.40厘米,橫3.30厘米,斷面最大厚度1.00厘米。玉色青白,玉質瑩潤如酥,由于受沁,大部分呈黃褐色或淺黃色,有撫之虞溶之感。穿孔為縱向兩面對鉆,孔洞不直,傾斜5度左右,兩端口大內小,呈喇叭狀,有螺旋紋。器物紋飾兩面相同,是良渚文化玉器常見的人(獸)面紋形象:上面凸起的凹槽內,是由若干游絲狀陰線刻劃的“眼睛”,眼睛下面隆起處是同類陰刻線構成的“鼻梁”,鼻梁的兩側是與“背面”紋飾相連的“擠壓”(陽起)“八”字形“三叉區(qū)”輪廓線,靠輪廓線外側的面龐上,是若干游絲陰刻線組成的尾部交叉上翹的“八字胡”紋樣。鼻子下面的隆起,似是“未完成”雕琢的嘴巴。相關資料顯示,這種沒有因為受侵蝕過重“失去原有的半透明光澤而呈粉白色(雞骨白)”,卻由于“受侵蝕較小”而呈“黃褐色”沁的良渚文化玉器,應是上海青浦縣福泉山墓地散失民間的出土器。因為目前良渚文化出土玉器有此沁色者,只有福泉山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