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球桿大致可分為量產球桿和手工球桿,顧名思義,量產球桿是從生產線下來的,因此成本低,要多少就能做多少;手工球桿為手工制作,現(xiàn)在所謂手工桿很多工序還是要依靠工具和機器,但還是和量產桿有很大不同。世界頂尖桿GINA、SOUTHWEST(臺灣也稱沙士)等基本都為手工球桿,在如今以追求利潤為目的的商品化社會,一些手工制桿者仍然依靠手工操作,孜孜不倦地執(zhí)著追求完美品質,因此才有了這些精致得近乎完美的球桿,完全可以稱為藝術品,因此世界上球桿收藏家大有人在。
花式九球源于美國,制桿理念和技術經多年不斷改進,使美制球桿成為世界公認的No.1。堪稱大師級的手工球桿大多來自美國,價格也相當昂貴,如著名的GINA、SOUTHWEST等起價就要2000-3000美金,再加上復雜昂貴的裝飾價格可想而知。球王趙豐邦曾使用的GINA Shakazula(臺灣稱大彩虹)標價9000美金,楊清順的六插象牙SOUTHWEST(沙士)標價25萬臺幣(約合人民幣6萬多)。也有價格稍低的如OMEN等在千元美金左右,品質同樣深受好評,是站長很喜歡并認為較有升值潛力的牌子。
衡量球桿好打的標準
這個問題上一直存在著爭議,或許爭議永遠不會停止。比如在硬度的選擇上:偏軟調的球桿彈性好,打強塞、薄球、剎車球就比較順手,而且下塞偏移量相對較小,但是發(fā)大力擊打遠距離球時會因前枝形變較多而不夠穩(wěn)定,有時會失去準星。偏硬調的球桿塞力差一些,下塞偏移量相對較大,但是勝在夠穩(wěn)定。具體請看前截性能一文。
幾乎所有的手工球桿都是以好打為首要追求目標,但是每種品牌球桿的打感和制桿者對好打的理解都不完全相同。職業(yè)選手多數(shù)喜歡偏硬的球桿,這樣能夠保證每次擊球的一致性,為了夠硬而同時盡量降低下塞偏移量又出現(xiàn)了314等科技前節(jié),曾有報道說職業(yè)選手里有一半在用314(2001年統(tǒng)計結果),但我們在電視中能經常看到的世界頂尖高手中大多仍堅持用原木前節(jié)。每個人打球的習慣都不同,因此適合自己用的才是好球桿。本人的意見是力道飽滿,硬度適合個人要求,同時下塞好調整的就是好球桿。
品牌:雙子星【http://www.szx6.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