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電視具有綜合性的特點。電影、電視藝術從文學中吸取了敘事的方式和結構,從戲劇中吸取了演員的表演方法,從繪畫中吸取了構圖和色調,從音樂中吸取了節(jié)奏等,因而具有極大的審美表現力。影片《音樂之聲》、《茶花女》等主要綜合了音樂的結構,被稱為“音樂片”即“音樂電影”;《一夜風流》、《哈姆雷特》等主要綜合了戲劇的結構因素并主要受戲劇的影響,所以被稱為“戲劇電影”;而在《黃土地》、《一個和八個》等中國影片中,則明顯可以看到雕塑造型的因素及其影響。恰如歐洲先鋒電影運動的阿倍爾·甘斯(A.Gance)所說的:電影“應當是音樂,由許多互相沖擊、彼此尋求著心靈的結晶體以及視覺上的和諧、靜默本身的特質所形成的音樂;它在構圖上應當是繪畫和雕塑;它在結構上和剪裁上應當是建筑;它應當是詩,由撲向人和物體的靈魂的夢幻的旋風構成的詩;它應當是舞蹈,由那種與心靈交流的、使你的心靈出來和畫中的演員融為一體的內在節(jié)奏所形成的舞蹈”。
攝影直接面對被拍攝的實際對象,從紛紜復雜、瞬息變化的對象運動中擷取生動感人的瞬間,以作品高度的生活真實感來創(chuàng)造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象,喚起人對生活現象特有的審美視覺感受。這是攝影藝術不同于其它藝術的根本審美特性。另一方面,由于攝影藝術形象的誕生總是通過照相機快門開啟的短暫瞬間來完成的,它不僅需要藝術家有意識的審美選擇,而且經過了藝術家攝影造型手段(包括構圖和光影控制等)的處理,是在線條、光影、色彩有機結合基礎上形成的,因此,攝影藝術的審美表現力、概括力和感染力有其自身特殊性。比如,與同樣以造型審美為特征的繪畫相比,雖然都是對視覺形象的選擇和表現,但攝影、尤其是現代攝影藝術獨具的客觀、真實、快速、簡便的長處,卻是繪畫所無法比擬的。
藝術家的情感往往通過藝術形象得到充分的展現,藝術家反映生活,描繪藝術形象,絕不是冷漠的、無動于衷的,而是凝聚著他的思想情感、愛憎褒貶,滲透著他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1937 年4 月,德國法西斯發(fā)動了40 多架飛機對西班牙巴斯克文化名城格爾尼卡進行狂轟濫炸,激起了繪畫大師畢加索的強烈義憤,他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就完成了那幅名垂畫史的, 伸張正義與控訴罪行的力作《格爾尼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