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刺五加苗木1米35萬株
刺五加(拉丁學名:Acanthopanax senticosus),別名:坎拐棒子、老虎潦、一百針,灌木,高1-6米,分枝多,一、二年生的通常密生刺,稀僅節(jié)上生刺或無刺。
生于山坡林中及路旁灌叢中;藥圃常有栽培。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和山西。根皮祛風濕、強筋骨,泡酒制五加皮酒(或制成五加皮散)。
根皮含揮發(fā)油、鞣質(zhì)、棕桐酸、亞麻仁油酸、維生素A,B1。根皮亦可代“五加皮”,供藥用;種子可榨油,制肥皂用。
形態(tài)特征 刺五加
灌木,高1-6米;分枝多,一、二年生的通常密生刺,稀僅節(jié)上生刺或無刺;刺直而細長,針狀,下向,基部不膨大,脫落后遺留圓形刺痕,葉有小葉5,稀3;葉柄常疏生細刺,長3-10厘米;小葉片紙質(zhì),橢圓狀倒卵形或長圓形,長5-13厘米,寬3-7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上面粗糙,深綠色,脈上有粗毛,下面淡綠色,脈上有短柔毛,邊緣有銳利重鋸齒,側(cè)脈6-7對,兩面明顯,網(wǎng)脈不明顯;小葉柄長0.5-2.5厘米,有棕色短柔毛,有時有細刺。
傘形花序單個頂生,或2-6個組成稀疏的圓錐花序,直徑2-4厘米,有花多數(shù);總花梗長5-7厘米,無毛;花梗長1-2厘米,無毛或基部略有毛;花紫黃色;萼無毛,邊緣近全緣或有不明顯的5小齒;花瓣5,卵形,長-2毫米;雄蕊5,長1.5-2毫米;子房5室,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狀。
果實球形或卵球形,有5棱,黑色,直徑7-8毫米,宿存花柱長1.5-1.8毫米。花期6-7月,果
生長習性
生于森林或灌叢中,海拔數(shù)百米至2000米。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耐微蔭蔽。宜選向陽、腐殖質(zhì)層深厚、土壤微酸性的砂質(zhì)壤土。
種子繁殖
刺五加的果實一般在每年的9月中、下旬成熟,其果實采收后不能直接播種,需要經(jīng)過一個冬季完成生理成熟過程后,種子才能發(fā)芽。
① 種子采收處理
在9月中、下旬,當果實由黃褐色變?yōu)楹谏冘洉r采收。采收后首先進行篩選,除去雜質(zhì)和秕種子,將果實放入冷水中浸泡1~2天,然后搓去果皮和果肉,再用清水漂洗,取沉底的飽滿種子晾干。
處理時把種子和濕砂以1:3的比例混拌均勻后,放在室內(nèi)堆藏一段時間,在背風向陽處挖深40厘米,寬40厘米,長度視種子量的多少而定的溝槽,溝槽底部鋪上5厘米厚的濕砂,然后將種砂混和物放到溝槽內(nèi),厚約30厘米,上面再覆5厘米厚的濕砂,最后覆上20厘米的土壤成丘狀,覆土時每隔一定距離放置一段草把,以利于通風。待到春天解凍后將種子取出,放在向陽處晾曬,每天翻動幾次,當有30%以上的種子裂口時即可以播種。
② 播種育苗
播種育苗時間一般在4月上、中旬。苗圃地最好選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山地,坡度不超過15度;農(nóng)家的菜園地亦可。播種前做床,床土要深翻耙細,結(jié)合整地,每畝可施入優(yōu)質(zhì)農(nóng)家肥2000千克。做成寬1.2米、長10米、高0.2米的苗床。然后將苗床澆透水,待水滲下床面稍干后,將處理好的種子均勻地撒在床面上,上面覆蓋細土厚0.5~1厘米,然后蓋上地膜或稻草,大約1個月后出苗。當出苗率達到50%后揭去地膜或稻草。當苗高3~5厘米時進行間苗,苗高達到10厘米時定苗,株距8~10厘米。在間苗的同時要進行除草松土。
扦插繁殖
① 硬枝扦插
選取二年生的枝條,上面要有3~5個芽,剪成15厘米長的插穗,斜插入土中,保持一定溫度和濕度。春季扦插要用薄膜覆蓋,溫度保持在25度左右。夏季則要搭設(shè)遮蔭棚。如在林內(nèi)扦插,則可以在床面覆蓋上一層落葉。
② 嫩枝扦插
在6~7月間,選取生長健壯的半木質(zhì)化的枝條,剪成長10厘米的插條,只留一片掌狀復(fù)葉或?qū)⑷~片剪去一半。將插條按株行距8×15厘米斜插入苗床中,插入的深度為插條長的2/3,澆透水后用地膜覆蓋,以保持土壤濕度,大約半個月左右即可生根,茴香如何栽培效益高然后去掉薄膜,第二年即可移栽。
分蘗繁殖
在春天土壤完全解凍前,將植株周圍萌發(fā)的幼苗連根挖出,或者連同母株一起挖出分株。分株的幼苗必須生長健壯,根系好,無傷根,以60×60厘米的株行距定植。
栽培技術(shù)
移栽定植
(一) 選地與整地
刺拐棒
1、選地
應(yīng)選擇針闊混交林、闊葉林或者疏林地,上層林木郁閉度在0.3~0.5之間。坡向以陰坡、半陰坡為宜。也可選擇宜林荒山荒地,進行全光造林。要求土壤濕潤肥沃,排水良好。林地坡度不超過25度。
2、清場整地
要全面清除雜草、灌木,割茬高不超過6厘米。采用穴狀整地方式,穴規(guī)格為50×50厘米,清除樹根、雜草和石塊,疏松土壤。造林株行距為1×1.5米,即栽植密度為6666株/公頃。
(二) 栽植
要做到精心栽植,苗木最好是隨起隨栽,在運輸過程中必須打包,防止風吹日曬。運到造林地塊的苗木,要及時假植,防止苗木風干,保證成活率。栽植時,苗要扶正,根系舒展,土要踩實。
田間管理
(一) 松土除草
樹苗定植后要及時進行除草松土,首先割除萌發(fā)的雜草和灌木,射干的種植技術(shù)在種植穴內(nèi)松土,結(jié)合除草中耕二次,以保持田間清潔。
(二) 追肥
在6月下旬追肥一次,施腐熟的農(nóng)家肥或人糞尿,在根部采取放射狀溝施,追肥后覆土,并澆1次清水。
(三) 剪枝整形
隨時剪去生長過密的枝條,以及枯死枝、衰老枝、病腐枝和畸形枝,保持樹木衛(wèi)生狀況及旺盛長勢。
采收加工
1、嫩葉采收
從4月下旬至8月末皆可采摘。要準確掌握采摘時機,在嫩葉完全舒展,尚處于鮮嫩狀態(tài)時采摘。采摘時要用“采一留一”的辦法,保證有足夠的葉片供樹木正常生長。
2、嫩莖采收
刺五加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發(fā)芽,當嫩莖長到15~20厘米時即可采摘。掌握采摘時機非常重要,采早了產(chǎn)量不高,味道不好;采晚了莖會變老,品質(zhì)下降。
3、根皮及莖干的采收
根及莖干的采收宜在秋天樹木落葉后進行。對那些經(jīng)過多年采摘和反復(fù)平茬,沒有復(fù)壯希望的老齡樹連根挖出,地上莖干部分截成20厘米長的段,洗凈曬干后捆成小捆。根部挖出后抖掉泥土,用清水洗凈,剝掉根皮曬干后即可出售或儲藏。
藥用價值
功效作用
補腎強腰;益氣安神;活血通絡(luò)。主腎虛體弱;腰膝酸軟;小兒行遲;脾虛乏力;氣虛浮腫;食欲不振;失眠多夢;健忘;胸痹疼痛;風寒濕痹;跌打腫痛。用于脾腎陽虛,體虛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夢。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泡酒。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鮮品搗敷。
藥材藥性
入藥部分: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的根、根莖或莖葉。
藥材類別:根莖類。
性味:味微苦;辛;性溫。
歸經(jīng):歸脾、腎、心經(jīng)。
附方:
1、五加酒(《備急千金要方》):用治產(chǎn)后癖瘦。
2、油煎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婦人血風勞,形容憔悴,肢體困倦,喘滿虛煩,呼吸少氣,發(fā)熱汗多,口干舌澀,不思飲食。
3、五加皮湯(《三因極一病癥方論》):主治腎勞虛寒,恐慮失志,傷精損髓,噓吸短氣,遺泄白濁,小便赤黃,陰下濕癢,腰脊如折,顏色枯悴。
4、五皮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5、五加皮丸(《瑞竹堂經(jīng)驗方》):主治男子婦人腳氣,骨節(jié)皮膚腫濕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