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名】忍冬花(《唐本草》),銀花(《溫病條辨》),鷺鷥花(《植物名實圖考》),蘇花(《藥材資料匯編》),金花(《江蘇植藥志》),金藤花(《河北藥材》),雙花(《中藥材手冊》),雙苞花(《浙江民間草藥》),二花(《陜西中藥志》),二寶花(《江蘇驗方草藥選編》)。
【來源】為忍冬科植物忍冬的花蕾。
【采集】5~6月間,在晴天清晨露水剛干時摘取花蕾,攤席上晾曬或陰干,并注意翻動,否則容易變黑。忌在烈日下曝曬。宜保存于高燥通風處,防止生蟲、變色。
【藥材】干燥花蕾呈長棒狀,略彎曲,長約2~3厘米,上部較粗,直徑約1.5~3毫米。外表黃色或黃褐色,被有短柔毛及腺毛?;坑芯G色細小的花萼,5裂,裂片三角形,無毛。剖開花蕾,則見5枚雄蕊及1枚雌蕊?;ü诖叫?,雌雄蕊呈須狀伸出。氣芳香,味微苦。以花未開放、色黃白、肥大者為佳。我國大部地區(qū)均產(chǎn),而以山東產(chǎn)量最大,河南產(chǎn)的質量較佳。此外,下列同屬植物的花蕾在少數(shù)地區(qū)亦作金銀花入藥。
①山銀花,又稱土銀花。其主要特點為萼管被柔毛,子房有毛。產(chǎn)廣東、廣西、云南等地。植物形態(tài)詳土銀花葉條。
②腺葉忍冬,小枝有明顯短柔毛;葉紙質,下面網(wǎng)脈微懂起。產(chǎn)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③毛花柱忍冬,花柱或多或少有毛。產(chǎn)廣西。
④細苞忍冬,又稱巖銀花。葉下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小枝頂端生總狀花序;花較長;苞片錐形,香氣較弱。產(chǎn)四川、云南、廣西、湖南等地。
⑤肚子銀花,老葉下面光滑無毛。花成對生于葉腋,同時具頂生總狀花序;花較短,紫紅色,香氣甚微。產(chǎn)四川。
⑥光冠銀花及小葉金銀花,產(chǎn)西藏。
【化學成分】花含木犀草素、肌醇約1%及皂甙、鞣質等。
【性味】甘,寒。
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
②《本草正》:味甘,氣平,其性微寒。
【歸經(jīng)】入肺、胃經(jīng)。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經(jīng)。
②《得配本草》:入足陽明、太陰經(jīng)。
【功用主治-金銀花的功效】清熱,解毒。治溫病發(fā)熱,熱毒血痢,癰瘍,腫毒,瘰疬,痔漏。
①《滇南本草》:清熱,解諸瘡,癰疽發(fā)背,丹流瘰疬。
②《生草藥性備要》;能消癰疽疔毒,止痢疾,洗疳瘡,去皮膚血熱。
③《本草備要》:養(yǎng)血止渴。治疥癬。
④《重慶堂隨筆》:清絡中風火濕熱,解溫疫穢惡濁邪,息肝膽浮越風陽,治痙厥癲癇諸癥。
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治外感發(fā)熱咳嗽,腸炎,菌痢,麻疹,腮腺炎,敗血癥,瘡癤腫毒,闌尾炎,外傷感染,小兒痱毒。制成涼茶,可預防中暑、感冒及腸道傳染病。